在前辈走过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记博士的第一个月生活

更新时间:2015-01-26 10:56:18 浏览量: 供稿:

北京时间2011年9月8日下午1:55,我坐上北欧航空的飞机告别亲友同学离开北京。与众多学子一样,怀揣梦想、带有一点不舍和新奇,我踏上了一条百年来前辈们开始的道路——跨洋过海寻找一条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道路。170年,沧海一粟,不同的是中国已经从一个人尽可欺的封建王朝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相同的是,我们都拿着国家的资助,有大致相同的理想。

到今天,我已经到丹麦一个月了。一个月的时间,不是太短,但也仅够我对这里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学术风格、研究氛围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而一些切实的体验也会引发我对我们国家的某些政策和现状进行思考。

丹麦是典型的北欧国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哥本哈根所在西兰岛、菲英岛、日德南半岛的大部分、和格陵兰岛,除格陵兰岛以外地区的面积约4.3平方公里。南丹麦大学位于菲英岛的奥登塞,这是连接丹麦各地的枢纽地带。奥登塞是丹麦的第三大城市,但是它完全颠覆了我很早就形成的“城市”的概念。在我们的印象里大城市肯定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而这里很少有高楼大厦,仍保留着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古老的城市风格,建筑错落有致,城市绿化极好。自行车在这里是更加通用的交通工具,人们可以很容易租借一辆然后在城市的任意角落归还,所以基本上没有堵车的状况。中国现在正为GDP“努力奋斗”,极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结果造成了北京等大城市的急剧膨胀。也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了,而丹麦的城市自然是取经的地方。

南丹麦大学一共有6个校区,奥登塞校区是主校区。学校不大,只有一栋走廊式的三层建筑,所有的部门和系都容于其中。设计理念是把所有的学科集中在一栋楼里面,便利于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提高非教学部门的办事效率。南丹麦大学整体的硬件条件比国内高校要差很多,但是这里研究水平却很高。究其原因是他们节约了大量的建筑资金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免费的无线网覆盖了学校的每个角落,免费的打印和复印服务遍布所有的学习场所,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取整个丹麦的图书馆资源,较好的知识产权保护让你永远只能打印一本书的中的40页,所有的后勤部门随叫随到,高额的奖学金……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学校虽小但体育设施很充足,而且都是完全免费的。

找导师报到、分办公室、自取一些必备的文具,到达学校十分钟后我就坐在实验室跟老师交流学术上的想法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入学手续,因为在开学之前学校为所有的学生都办理好了,所以我们可以很快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我报到那天正好碰上系里的例会,会议很开放和活泼。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会议桌上摆了两筐面包,还有黄油等一些吃的。而老师们也是边喝咖啡、吃东西,边讨论教学方面的问题。后来我才发现每个实验室都像厨房,同学们也可以带着中饭去上课,课堂上同学们也可以翘着腿,或者干脆坐在桌上。而且这里的课程设置也没有什么限制,本科生、硕士只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可以自由选修博士生的课程。这些课程很多都是学科研究前沿,对吸引本科生和硕士生进入研究领域都是个很好的机会,教授们何乐而不为呢?

南丹麦大学的计算机与数学在一个系,一半的老师是数学方向,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老师在做算法和计算理论方面的研究,与数学比较紧密。而这也是SDU吸引我的一个原因,因为我的兴趣是用数学方法来研究计算机问题。在这里,我可以找任何一个不认识的老师讨教各种问题,他也会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在这里,会有人“莫名其妙”地跑到实验室跟你打招呼;在这里,会有不认识的人拉着你去系办公室喝一杯咖啡…记得有一天我去系图书馆找书,管理员阿姨居然祝我生日快乐,我很惊奇地笑着表示感谢,没有给她解释我过的是阴历生日。是的,在这里我们就是一家子,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来到这里都是为了能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所贡献。新的环境总是带给人很多新奇,博士研究刚刚开始,希望它能带给我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