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特兰大之行——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过程更容易

更新时间:2015-01-26 09:04:36 浏览量: 供稿:

4月中旬,我因要参加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ACM CHI 2010),发表论文,有了首次美国之行,有了对美国的“第一手”体验。虽然在日本留学过几年,但这仅是我去过的第二个国家。2008年的时候,CHI在意大利召开,也有论文被接收,但当时正值我博士即将毕业,在准备答辩的紧张时期,就错过了那次欧洲之行。第一次去美国,第一次参加这个会议,有些粗浅的经验体会,跟大家分享。

先简单介绍一下ACM CHI。CHI是ACM组织中专注于人机交互领域相关研究的最为重要学术会议,至今已有28年的历史,历来就受到了包括MIT、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全球许多著名高校,以及企业界的微软、Google、诺基亚等公司的高度重视。会议上发表的新技术、新成果,不少都在我们日常所使用的信息产品中等到了迅速应用。像CHI这样的会议,它的组织流程已经很成熟完善了,日程也相对比较固定。CHI每年8月初开始接收投稿,9月下旬截止,11月初通知第一轮评审结果,供投稿者针对评审意见做出必要的反驳(Rebuttal)。每篇论文一般有4个评审者(包括一个主审),进入第二轮后,一般会增加一个副主审。主审除了直接评阅论文外,还会对其他评审的意见做出综合评估,副主审者有时相也会对主审的评论给出不同意见,供对方参考。作者一般在12月中旬得到最终结果。无论论文中与不中,我认为,作者都会在这个严格的评审过程中得到很多显而易见的“好处”,使自己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我把历次投稿得到的评审意见,都保留了下来。这些弥足珍贵的材料,是自己研究工作中,包括论文写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对症的良方。我从第一次投稿得到一个“poor scholarship!”的评语而无据可辩,到去年“火力”十足地反驳回去,最后论文被录用,就反映了这样一个不断获益的历程。

完成一篇论文不容易,录用后准备参会的过程同样不简单。首先面临的就是护照、签证问题。由于自己是人民大学的新人,对学校出国开会的办事流程没有充分调查,有些误打误撞了。正确的流程来讲,在论文接收后,确定参会的话,应马上着手办理相关手续,包括学院审批、学校国际交流处、人事处、教务处等部门的相关手续;同时准备签证材料,预约大使馆的签证。逻辑上,学校审核全部通过后,才去办理签证。美国大使馆的签证,一般都需要排队一个月。事前对这整个流程有个宏观的把握,才不至于顾此失彼。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就是经费问题。对于新人来讲,经费的来源与数额往往是个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我事后总结了一下,有几个环节精打细算一下,节约的额度还是可观的。一是机票预定。尽量早预定,尽量多询价,不同路线、航空公司的票往往差出好几千人民币。二是旅店预定。这个可以在机票预定之后。临行前,最好再确认一下。我按会务组指定的电话预定方式,明明听到对方说预定上了。但是,到了宾馆报上名字后,被告知系统里没我的信息。空口无凭,有理无据。幸好当时还有空房间,但也多花了冤枉钱。关于这一点的教训就是,不一定按会务组建议的方式预定。通过信用卡,从网上预定是比较稳妥的方式,价格还可能更便宜。三是转机航班。对于需要转机,飞行时间要跨越白天黑夜的情况,可以考虑尽量在夜晚航行的班次,哪怕中途转机等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将到达目的城市的时间定在早上,这样可节省一晚的住宿费用。回程航班如果也能这样安排,在飞机上睡觉,还可再节省一晚的费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机票预定、换购外汇的时候最好通过学校财务处,走支票支付的方式,以减少报销时的麻烦。

出发前,还有两个环节不能遗忘。一是搞清楚在国外的城市交通路线。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这个很重要。通过Google地图,一般都能打印出目的地在城区的详细位置,确定好城区交通路线。在此基础上,我也在水木清华BBS的“海外学人”板块发了帖子咨询。中国的留学生散落世界各地,人数不少,一般来说,常常会有当地的留学生,或曾经在当地的留学生出没于这样的版面。他们的反馈信息最直接明了。我这次就得到了很有用的信息,从亚特兰大机场出来后,基本没费周折就找到了目的地。二是了解所在国的电器电压标准。我原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去前还查了美国的电压。到达后,拿出电脑电源,傻眼了,电线插头标准不一样。宾馆没有所需的转接插座,破费了一番周折后,才以17倍于国内的价格,买到一个。

CHI的会议议程安排得很紧凑,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到晚上9点都有活动。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学术会议,有点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想了解聆听的主题太多,很多地方又顾不过来,分身乏术。兴奋、紧张、时差等综合因素,使得自己在亚特兰大的几天都没怎么睡好。临到要发表之前,发现自己准备的材料似乎都忘光了,情急之下,只好把想讲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参加学术会议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认识同行,建立可能的研究合作、交流渠道。其实,在海外的中国学人中,专注于人机交互研究的也不少,他们取得最高成就的应该是在IBM Almaden研究中心的Sumin Zhai。他这次被大会授予了2010度Academic Fellow的荣誉。说起来,我读博期间,在开始视线输入研究主题之前,曾跟他有过联系,得到了他的一些指导意见。目前国内已逐渐开始重视人机交互的研究,专门的学术会议已举办了5届。中科院戴国忠教授率领的团队在人机交互方面已有较长的研究历史。这次CHI会议,除中科院外,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也有成果发表。

因日程的原因,并没有充裕时间让我在亚特兰大到处参观,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但是,所住宾馆离奥林匹克中心公园和CNN中心很近,就去参观了这两个地方。奥林匹克公园其实非常小,如果不是外面围栏入口处的小门牌上写着,我想我根本不会把它和奥林匹克联系在一起。奥林匹克公园就在CNN所在大楼的楼下。之所以说“所在大楼”是不能确定是否整栋楼都属于CNN。CNN中心的入口是一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临街小门脸,没有保安。不管这个中心是不是我所理解的“总部”,在我的概念里,它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地方。因为国内类似的地方,都有“重兵把守”。但在这里,参观者的确可以自由出入。这么两个大名鼎鼎的地方,原来对美国人来说,是大隐于市,普通得很。如此一来,也没给我这个“老外”留下什么惊奇与值得纪念的印象。总体上,亚特兰大的街道不像北京这么规整。初来乍到的人,难免会迷失在丛林一样的楼群之中。我在亚特兰大有两次走错路的经历,尽管街道上行人很少,但两次都有美国人见我迷路的样子,主动问我是否需要帮助。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美国人办大事举重若轻,做小事主动细致的风格?

短短一周的美国之行,只能用“匆匆而过”来形容。自我安慰是还会有机会去参加类似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