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亚哥半年记

更新时间:2019-07-08 20:07:27 浏览量: 供稿:信息月刊
我原来觉得,写交换体验还是要在国外待够一段时间才写得出来,毕竟这样才不会仅凭着短短几周的体会就随便下结论。现在在UCSD 待了半年多,在圣地亚哥的余额已不足三个月,却发现依然很难写——因为原来觉得新奇的东西,现在觉得写起来似乎也有些大惊小怪的——不过习以为常过后,想必回忆里能留下的,应该也是曾经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事情吧。总的来讲,在UCSD 这半年的交换生活,除了锻炼了英语口语和一手可以养活自己的厨艺以外,也给了我足够的空间去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也为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去规划未来的学业和职业。

  • 校奖选拔——英语!英语!英语很重要!

我大概是大一还是大二的时候,从英语实验班知道了学校的校奖交换项目,因为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去美国留学,所以对这个项目相当神往,大一六月份早早地就把托福考了下来。

到了大二下学期,拿到校奖交换报名的通知之后,我上了各个学校的官网查往年的课表,看看自己专业课在交换期间能不能选(在这里诚心向各位学弟学妹推荐学校的交换项目,因为信息学院的重课大都集中在大一大二,所以大三开始课业还是相对轻松的,出去交换回来要补的课也很少。)。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数学专业的课相对标准化,UCSD 基本都有,所以大三在UCSD 修完该修的课,外加通过自修选课选了信院的时间序列分析之后,我的数学专业课在大三也都修完了。

确定完项目志愿过了初审之后,就面临学校的笔试和面试选拔了。GPA、托福这些硬指标都是过了项目的线即可(有交换意向的同学可以提早上教务处看相关项目的具体要求),最后真正决定能不能参加校奖项目的,是英语水平。校奖选拔的笔试众说纷纭,以前有学长跟我说很简单,但我自己去考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简单?你在逗我吗??”(捂脸)。我那年的笔试由阅读(全部是长长短短的问答题)和翻译(汉译英和英译汉)构成,都不容易,所以英语还是要好好准备的。

过了笔试之后就是群面了,就是大家能想象到的那种群面——自我介绍,老师出一个话题,同学间讨论,老师再单独提问其中几个同学⋯⋯拿到了群面分组名单之后,我们同组的几个同学还约在一起练了一次,最后约到的是我和我在UCSD 一起租房的两个舍友,当时我们三个坐在教二的小教室里,决定好要讨论的题目,静默无言一分多钟,最后一位舍友极度尴尬地问了一句“Shall we start...?”现在大家讲起这件事还在发笑⋯⋯

  • 国外同学和他们“厚颜无耻”的提问

可能因为我选的大部分都是数学和经济学的课程,基本都是中规中矩的做作业+ 考试即可拿学分的类型,所以对于“国外教学方式和国内教学方式很不相同”这一点体会并不深。但是不可否认,UCSD 的课堂氛围和我在人大体验过的课堂氛围还是不太一样,教授讲课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在UCSD 的第一堂数学课是复变函数,一节课下来我为这边同学的奇思妙想感到惊奇——

教授:“复数没有顺序,因为i 无论是大于还是小于0,都会推出-1>0。”

同学:“您说的这个是大小顺序,我们能不能新编一个顺序?”

教授:“复数是怎么来的呢?最开始人们有自然数,但是发现没办法解x+10=4 这种方程,于是自然数扩大成了整数;后来人们发现没办法解3x=4 这种方程,于是整数扩大成了有理数;再后来人们又没办法解x^2=2 这种方程,于是有理数扩大成了实数;最后人们发现没办法解x^2=-1 这种方程,于是实数扩大成了复数。”

同学:“那0 • x=1 这种方程也没法解,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发明一种数字?”

学生们在课堂上随时举手问问题,相当积极,问的问题有的简单有的奇葩,但他们似乎没有那种“如果我问了一个傻逼问题会不会被鄙视”的顾虑,一律照问,这让我这个发个小言都时不时会心跳加速的胆小鬼也慢慢变得“厚颜无耻”了起来,问问题内心毫无波动。

UCSD 这边的课上得比较慢,课业难度比人大也低一些。教授不急着赶进度,在数学课上,一个看似简单的概念,教授从图形角度代数角度全给你讲透,更加侧重直观的理解。这和我以往上的数学课挺不一样的,我感觉之前上的数学课更加侧重数学的严格证明。两种方式各有裨益,而有机会能接触到不同的侧重点让我受益匪浅。

  • “爱情公寓”和做饭小分队

我们五个舍友,二男三女,在UCSD的附近合租了一间公寓,开始了第一次租房生活,虽然没有爱情,但是大家快活得简直像真人版“爱情公寓”。几个同学刚来的时候都不会做饭,但是在嘴馋和高物价的趋势下,无师自通(好吧还是看了下厨房+微信远程请教爸妈)竟然都学会了:牛排鱼排酱油鸡辣椒炒肉酸菜白肉可乐鸡翅番茄牛腩……哪个长肉吃哪个。其实很多做饭的操作,在家里看爸妈做饭的时候也在无意识中略学了一二,菜的形状、颜色、香味是怎么样的心里都有数。每个人的口味,甚至对生活的所有设想,都是直接从成长环境里带出来的。

后来有一次,我们聚在一起聊天,突然发现出来交换了几个月之后,更强烈地意识到能赚钱还挺重要的。仔细想想,也不是之前觉得不重要,而是真的亲自交房租、交水电、买菜、做饭,清楚地看到钱是怎么在琐碎生活中一分一分花出去的时候,你才会深刻意识到父母的钱赚得有多不容易。交换中半独立生活的经历,虽然离真正的家庭生活还有很大距离,但是总比象牙塔强。

和舍友在圣地亚哥打卡了很多奇妙的地方和活动:看海、看花、划皮划艇、玩滑板、ballroom dancing……最记得的一次是和捷文一起去看她的男神Chris D’ elia的stand-up comedy,第一次走进live house,站在吧台怂唧唧的喝可乐(当时还未满21岁),听着stand-up comedy眼泪都要笑出来……真是很美好的回忆,到现在我还在念念不忘啥时候有机会再去一次House of Blues看表演……

如果说在人大的两年让我学会敬畏学术,那么在圣地亚哥的半年则让我学会生活。

  • Geisel Library六楼的白日梦

来圣地亚哥交换前,我还一心想着以后要读经济学博士,也积极地跑去教授的officehour 和教授聊天,想了解美国高校的情况,了解做一名经济学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然而有的时候了解的信息越多,并不一定让你更加坚定未来宏伟的目标,有的时候它会反倒会让你意识到你一直在追求的并不真正适合你。和教授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不同的专业选择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我了解到经济学研究是一种长久而自主的热情,而不只是一种完成布置任务的坚持。

我渐渐放弃了原来很多fancy 的想法,慢慢地也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一个结合数理基础和经济金融的领域——金融工程,逐渐明晰了自己未来的期望之后,我做的努力也更加有目标。因为课业并不那么繁重,所以我经常有一整个下午的空闲时间,坐在Geisel Library 花很长的时间攻克GRE 单词,学学编程网课等等⋯⋯坐累了下去楼下的咖啡馆买杯咖啡,坐在六楼的落地窗边眺望远处一团一团的云,做做未来的白日梦。很充实,也充满了希望。

每个人对自己的交换经历都会有不同的体会,这些体会来自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在我看来,一次在国外的交换经历还是相当值得的,也祝愿有意向参加交换的学弟学妹们最终能收获一份不一样的交换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