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趣到事业,永恒的人生追求——专访朱来义教授
人物简介:
朱来义,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数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函数逼近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所著论文大多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
“你们采访我,于我就是和学生聊聊天,就是师生之间普通的交流。”
数学之美,初心不减
朱老师主要研究领域是函数逼近论。从三角逼近到复逼近,从插值逼近到有理函数逼近……当笔者问及这些领域的知识,朱老师如数家珍,一一道来。一直以来,朱老师都以成为一名数学家为梦想,并且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中,初心未减。
随着自身的成长,朱老师对数学家这个概念的理解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读了本科以后,他不再只是单纯的想当一名数学家,而是开始思考什么才叫一名真正的数学家。“数学家应该是精通各方面的。”而要成为这样的数学家,首先要打好基础,再继续深造。于是在本科毕业以后,他选择继续读研,而出于一种挑战精神,他选择了函数论这个专业。在学习函数逼近论时,他发现这门学科博大精深。
“导师有讲很多东西,我也有在图书馆查阅许多相关的文献。当时我发现自己知识面还比较窄,基础也比较浅薄,因此感觉掌握起来有点力不从心。但是我希望能提升自己,不断朝着成为数学家的目标去努力,所以自己会额外学习、钻研,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深入学习,一边夯实基础,一边不断接收新的知识。我的信念很坚定——要成为一名数学家。”
朱老师从未停下过研究数学的脚步,学习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存在告一段落的说法。
他如是描述自己的科研路:“总而言之,自己钻研的前提是要知道想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一些东西,一些很‘漂亮’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在你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可能根本就接触不到,甚至有一天会忘掉,但是我认为这也是有价值的。它能培养你的钻研精神,给予你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让你觉得只要是你涉及到的东西你就一定要把它弄明白,其实这就是科研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你所养成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和研究精神能够让你在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成功找到途径去攻破它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现在教学与科研两个方向都要抓好。但就我自身而言,作为教师,教学方向更为重要。科研是兴趣爱好,教学才是专业,是主要的。”
“我是老师,我首先要做的还是上好课。我最希望的是我的学生通过我的讲解可以有所收获,并且少走弯路,也要锻炼出一种思维能力。”
“不过现在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矛盾。数学其实需要的是学生自己去钻研,但现在老师所讲的太多,使得学生少了许多自己的思考,只是一昧接收老师教授的知识。本意是让学生少走弯路,但却让他们丧失了独立深入思考的能力。”
对于学生,朱老师的建议是,好好学习基础知识。“不管将来是要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研究,对数学都是有要求的。比如很多数学专业的学生将来想从事经济方向研究,你永远不会知道那时候你会需要用到怎样的数学知识,现在好好学,把基础打牢,一定是有用的。”
在学生中,对数学这个学科其实有许多误解。它的难度与深度,让许多自认为天赋不足的学生对它望而却步。但朱老师并不认为天赋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而后天兴趣的培养对于学习而言也至关重要。
在他看来,所谓数学的天赋,就是在理解问题、表达交流时,运用着数学的逻辑思维。而数学的天赋不一定就能引导出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在研究一个哪怕看起来没多大意义的问题时,从中获得研究的能力、得到逻辑思维的提升,这就是一种兴趣的培养。
“兴趣不仅仅要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才有,在研究透彻一个现有结论的过程中也是有兴趣产生的。在阅读文献资料、向大师学习等过程中,获得许多以前不知道的方法知识,这也是兴趣的培养。”
谈到如何在学生时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他告诉我们:有很多兴趣的来源是与他人交流,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些新的概念和新的方法。此外,也有很多兴趣是自己读书来的,其实有很多种形式都可以培养你的兴趣。
信院,多元的选择
朱老师对于信息学院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信息学院毕竟是一个比较新的单位,文化积淀、学术氛围可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讲,它必然是在往越来越好的方向走。”
“交流与氛围是互相促进的。我个人喜欢交流探讨比较多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大家都怀抱着对知识的崇敬,学术氛围就自然而然建立起来了。这是我们这种单位应该有的一种文化沉淀,我们现在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对于信息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朱老师是赞赏有加的:“与我们当时知识背景单一化相比,现在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拥有更加广阔的知识面,使得他们更加适合这个时代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信息学院多专业的结合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由于我们这是一个新的单位,经验不是很丰富,这种优势暂时可能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但随着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我相信在老师、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信息学院的优势会逐渐发挥出来。”
当然在这种提供更多选择的情况下,许多学生也陷入了迷茫。不过在朱老师看来,经过大学四年,同学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成长,对自己、对世界都会有更深的认识,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也逐渐清楚自己价值所在。基于这种基础,再去做出选择就是最明智的。他格外着重:“不要太功利化,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回报与付出其实是对等的,你做的一切努力,总会在某种情况下体现出作用。比如现在的活动参加的多,学习可能有所薄弱,但在组织协调能力方面会有所得;而心思用在学习上,成绩就是回报,而这又是将来更好发展的门槛。”
“当然,既然选择了信息学院,就必须有所取舍,对于社团活动和学生组织,肯定没法投入太多时间与精力。但只要不浪费青春,最终总有所得。”
后记:采访的时间是周六的早上,我们走进朱老师办公室时,他正在伏案工作,手里是一张很大的纸,上面是手写的工工整整的数学公式,演算过程等。可以想到,待我们走出办公室,关上门,朱老师必然又将沉浸在美妙的数学的世界中。采访结束,我们恭恭敬敬道了别,退出办公室,轻轻带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