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专访信息学院张伦传教授

更新时间:2018-01-16 14:41:02 浏览量:

人物简介:张伦传,1965年生,山东滨州人。1983年毕业于滨州师专数学系,1994年硕士毕业于曲阜师大数学系,1997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2000年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到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任教至今,2003年7月破格晋升教授。200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与严守权教授合作);2009年被信息学院09届毕业生评为“最可爱的老师”; 2009年在北京市第六届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9年指导的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概率统计研究所研究员; 《Math. Review》评论员; 滨州学院兼职教授。

 

多么偶然的缘分,让我们得以见到并通过将近一下午的采访,对这个拥有独特经历、充满干劲、不断追逐梦想的“最可爱的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约的路上是几经波折的。初见老师的时候,只觉得有着平日里授课老师的共性,和蔼可亲,随着交谈的进一步深入,我才意识到张伦传教授绝非常人所能预料到的经历独特,丝毫无需刻意去追寻他身上的闪光点。

 

一、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梦想通常是小时候长成的。” 对于为什么会选择数学专业,张伦传老师如是说,“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至于数学呢,是受了本家一位哥哥的影响,他比我大几岁,文革之后,考了中专。他有时候从学校回家会给我带一些数学题,假期就跟我一起讨论数学分析、泛函分析等高等数学的知识,也许是哥哥在数学方面对我的引导,让我渐渐对数学有了偏爱。随着对理科学习的不断深入,后来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数学专业。”

谈到读书时的经历,张伦传教授也不可避免的说起了幼时读过的故事,一则有关于一位深圳火柴厂的女工,后来自学出国留学,在美国呆了半年时间竟不可思议地克服了语言障碍;另一则讲述了一名叫李维泉的女教授如何经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学最终被聘为终身教授的故事, “年轻人看到这样的案例,当真是心潮澎湃,而且对一个积极向上、好学的年轻人来说更是这样。我当时就被他们不断追求梦想最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行为感动,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们一样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也许正是张伦传教授对数学的这种情结和当代青年成功案例的激励作用,让他在极其艰苦的学习环境下始终保持着对数学的热情。“当时高中条件非常恶劣,夏天干热,空调风扇都没有;冬天也是,炉子也没有,特别冷,手、耳朵都冻坏了。但对数学的钻研是不能止步的。”

 

二、多彩人生,别样世界

 

谈起张伦传老师的经历,真可谓独一无二。昏暗的灯光下张伦传老师娓娓道来:“最初我是在高中教毕业班,当时也没什么目标,业余拾起大学读过的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再看一看,学一学。因为那时候研究生招生时间很短,而且招收人数非常少,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所以一直没敢去考。但当时我的一个想法是一直不灭的,就是:学习没坏处,读书肯定有希望。至于希望在哪呢?我也不知道。但不读书,人会慢慢变老,最后一无所知。”

后来偶然间发现一个老同学,学习函授,背水一战,考上了研究生。“他87年考上的,我就从87年开始明确考研的想法。”购买相关的复习书,认认真真地自学外语,从高中英语学起,到大学。数学分析买了好多本,因为每个版本的教材内容详略安排不一样,他便像做考究考证一样,来做对比。因为没有老师教,张教授就是这样自学的。

文革刚结束,学校图书馆的书非常少,张伦传教授就到集市上买一些破旧的废书。现在手里还保存着两本:一本实变函数,由华师大编撰;一本近世代数,在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当时这两本书我考研时还用上了。读书的时候,我喜欢自己写上前言和后记,其中读实变函数的时候,我写道‘终于读完了’。可以想象当时自己硬着头皮自学实变函数有多么困难,它是数学,不是文学,要自己推算,推不过去,要反复地推算,多少天努力,然后弄懂了,欣喜若狂。“ 实际上当时教学任务还挺重的,还要处理学生事务,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促使张教授更好地学习,咬牙挺过艰苦的岁月。

“我当时还在任一个高中的老师,当老师是我的职业所在,我要去考研是我自己的事,但基础要是把学生教好,因为都是农家孩子,我不能误人子弟,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就这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备完课,张教授就开始自学数学、英语、政治。在91年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读研究生。”我非常珍惜这第二次机会,但往往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因为当老师是有工资的,我读研究生时是脱产,没有工资。当时生活费非常少,刚结婚生子,孩子很小,家里还有老人,现实毕竟是现实,理想要和现实相结合,否则就是虚幻的。“家庭条件不好,他就发挥自己的强项,在周末打工做家教,一个小时一块钱。生活吃穿都非常艰苦,学习也很累,但他始终舍不得吃肉,就让打饭的阿姨给浇上一勺免费的鸡汤补充营养。

对一个有志之士来说,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而张伦传老师正是如此。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又踏上了读博之路。“后来研究生毕业到了南京读博士,南京大学要求很高,博士毕业前要发三篇期刊,而且至少有两篇SCI以上。我本来知识体系就不够完善,毕竟没有系统地读过大学,而且我家里还有一拖一挂呢,所以在南大的时候,基本上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但是我知道我得好好学,不为自己为家庭也得学好,必须要拿到学位。也就是这股冲劲,白天晚上拼命地干,到毕业以后,竟发表了五篇文章,三篇SCI,而且当时在博士期间写的一篇文章还被美国知名的数学家引用了。南京大学毕业以后,97年最先到了北Hilbert C 模理论及其应用师大数学所做博士后,一年半后转到数学研究的圣殿——中科院数学所,那时候研究的是Hilbert C 模理论及其应用,99年开始研究,到2000年作了一个小结,14年写在我的专著里面。2000年作为人才引进来到我们中国人民大学。”

张伦传教授在我们错愕的表情下谈完了自己的经历,轻轻地呼了一口气,岁月也静静地淌过,免不得心生感慨。也许正是张伦传老师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才让他对教学有着别样的感悟吧:“我的理念是,教书育人,育人育己,应该把自己做好来感化别人,而不是苛求别人。我力争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把枯燥的东西变活,深入浅出,穿插数学家的小故事和自己的思考,努力做到让同学们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尽我所能,把光和热照在年轻人身上,留点文字在人间。人到中年,你们的梦,就是老师的梦。”

 

三、前途虽远,扶摇可接

 

就算是现在有着稳定工作的张伦传教授,仍没有停止对数学的钻研。“83年走上革命道路,当中学老师,2000年以后当大学老师。我做学问和教学心都是比较静的,加之我们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我深入研究教学方法的同时,更想要在学术方面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所以2003年我业余在北大和几个老先生一起拓展了新的方向——量子概率。”

对于“专业“,张教授兴趣一下提起来,”量子概率是概率的思想,泛函分析的方法,它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物理学成熟的标志是数学化,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话,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海森堡的量子力学。当时海森堡为了用数学理论刻画量子力学,他用矩阵理论。我们知道量子理论中有一个基本原理——测不准原理,微观世界里粒子的速度和位移无法同时测准,而在宏观世界里可以定位,比如路上跑的汽车速度和位移是可以同时测量的。这个测不准关系,在量子里对应的数学表示就是两个矩阵相乘不可交换。子半矩阵在物理中代表可观测量,两个子半矩阵相乘可交换,就表明这两个可观测量可以同时观测;相乘不可交换,就代表两个观测量可同时观测……”

谈到最近做的研究,张伦传教授更是滔滔不绝”从10年到现在,我一直在做量子马尔可夫半群和算子D次形理论,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直到现在,我把以前的前辈做的文章都复印出来,加以研究,借助Hilbert膜理论,引入算子D次形,整合了他们的理论……”

有数学相伴的张伦传教授是幸福的,他能在数学中找到“可爱“的地方,对数学的钻研也从未停歇,今后还将继续在数学领域发光发热。

张教授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