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子谈信息――李佩访谈录

更新时间:2015-01-25 01:08:29 浏览量:

简介:

李佩,2007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获优秀毕业生荣誉。同年9月保送为信息学院研究生,师从杜小勇教授。自2008年3月以来,进入何军教授所指导的数据挖掘小组做基于图结构的相似度计算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知名国际会议或期刊,如SDM, PAKDD等,发表英文论文近10篇,并获得ADMA 2009最佳论文奖。其中,在国际一流会议SDM上录用的论文已获最佳论文奖提名,最后结果仍待揭晓。自2009年8月至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数据库组担任助理研究员。自2010年2月至今,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机器学习组担任研究实习生。目前,他已获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提供的4-Year Doctoral Fellowship的资助,将于2010年9月开始计算机科学博士研究,师从数据库领域国际知名教授Laks V.S. Lakshmanan。

记者问:有一种说法是:做IT的是吃青春饭的。你对此怎么看?

李佩答:此说法由来已久。我觉得准确来说,“做没有技术壁垒的IT是吃青春饭的”。对于一般的编程工作,年老的程序员在思维和手快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程序员。但是IT绝不仅仅是编程,对于一个实际的IT项目,从需求分析到解决方案构建到用户体验,都比最后的编码显得有技术含量的多。会编程好比会垒砖,年轻人垒的更快,但是只会垒砖,也建不成一座气宇轩昂的大厦。所以我觉得IT人要在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才不会被后辈所淘汰。

记者问: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进入实验室?进入实验室我们能做什么?会对自己的成长有怎样的帮助?

李佩答:现在各个实验室对本科生的进入都是持鼓励态度的,只要想进,实验室都会尽力安排资源。一般而言,在大二之后进入实验室对自己的发展比较有帮助。我觉得,进入实验室,主要可以培养两方面的能力:(1) 实际项目(编程)经验,(2)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不同于课堂,老师安排的课题只有大致轮廓,没有标准答案。这些课题一般可分为开发型和研究型。

开发型课题可能是一些实际的项目,需要通过编程实现一些具体的功能,这对同学们的编程能力是一次加强,积累的项目经验也会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对找工作更是大有帮助。还有一些研究型的课题,偏向于想继续深造的同学,实验室作为一个平台,会让你站在学术的前沿,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最后能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形成研究成果。总体而言,我觉得对于想继续深造的同学,进入实验室是重要的一环;对于想就业的同学,实验室经验也会让你的技术面试有话可说。

记者问:怎样加强自己的科研能力?

李佩答:做计算机科研,首先要会编程。不建议在缺乏编程与项目经验的前提下,就开始看论文写论文,因为这样做出的研究很可能与实际脱节,失去意义。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不是纸上谈兵,一个解决方案就对应着一系列的算法,而算法则可以转化为实际可运行的程序,去完成指定的功能。要做好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还需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计算科学是建立在数理逻辑上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对于编程与理论研究都起关键作用。所以,如果要为科研做准备,我觉得可以在编程和数学方面加强锻炼。此外还有英语,因为绝大多数高水平的计算机科学论文都是用英文写作的。

在进入科研以后,如何发表自己的第一篇受评委认可的论文是成功的第一步。我的一个建议是,仔细理解本领域第一流的论文,做出自己的原创改进,把它发表在第二流的场所,应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起步。一旦局面打开,以后的研究就会容易些。另外,与人深度讨论,对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记者问:你认为人大信息学院有何优势?

李佩答:众所周知,在计算机方面,信息学院的优势是数据库相关技术。三年前,也是因为王珊老师编的数据库教材的影响,我从外校保研到这儿来学习数据库技术。另外,信息学院处在人大的社会科学氛围下,在政府,银行和金融证券等方面的就业优势是其它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所没有的。

记者问:大学四年生活最值得留恋的是什么?

李佩答:我的本科阶段是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度过的。华科计算机系以计算机系统结构见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些实践课程,比如自己用电烙铁和电容电阻焊出一个电池充电器,这个充电器我使用了一年多才坏;用一堆与非门,4位存储器和电线实现一个四位的微型计算机,这样才深入理解机器指令如何在时钟脉冲的驱动下,在存储器,控制器和运算器之间流转。

记者问:取得高学分绩的关键是什么?

李佩答:我的学分绩不是很高,硕士阶段只有3.3左右。本科阶段的学分绩还是很重要的,我个人的一点经验,认真完成课程作业是取得高学分绩的关键。很多同学认为不缺课就表明自己尽力学习了,实际上缺不缺课与用不用心是两回事。课程作业,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回顾与加深,也蕴含了很多考试题在里面,认真完成,绝不抄袭,最后都应该考得不错。另外,我个人的看法,如果能以研究的心态去思考课程中的一些问题,问一下为什么,将会受益良多,此时考分高低就是浮云。

记者问:如何规划自己的周末时间和假期时间?

李佩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记者问:你对信息学生的转院转专业有什么看法?

李佩答:我自己觉得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科学与工程并重,充满趣味又很实用的学科,比社会科学中一些带有意识形态,无法逻辑推理的内容要让人感觉舒畅得多。即使从经济效益来考虑,信息学院的毕业生在薪酬待遇方面也不逊于人大其它学院。当然,如果确实因为热爱其它专业而转专业,我觉得也是可以的。

记者问:你认为如何区分大学课程中的主课副科?对于大家不重视副科怎么看?

李佩答:不重视不是不学。不重视副科是正常的,学好本专业课程更重要。

记者问:你认为在大学生活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怎样发展自己的“人脉”?

李佩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随缘即可。

记者问:就业、考研和留学该如何选择?给本科生一些建议吧。

李佩答:如果不是特别愿意继续学习做研究,如果有好的就业机会,还是直接就业最好。考研可以留给愿意继续深造的同学。现在留学的手段和目的多种多样,留学生也早已没有了光环,可以单纯为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而留学,也可以为深造的目的而留学。如果是自费的话,则要考虑自己付出的金钱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与最后的收益是否平衡。如果不能自费,国家公派奖学金和国外大学的奖学金也不是那么难申请,对于信息学院的同学来说。所以,我唯一的建议是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做就可以了。

记者问:能分享一下你的留学申请经历吗?

李佩答:我拿到了UBC的4-Year Doctoral Fellowship,这是UBC提供给博士生最好的奖学金,不需要做教学助理(TA),一心做研究就可以。UBC虽然是个不错的学校,但在信息学院历年的申请结果中算不上是顶尖的。我想我应该也能申请到美国排名更靠前的名校,只是我可能已经过了光看学校排名的心理年龄。以后的发展,未来的导师和生活环境是我着重考虑的。我一共申请了3个研究方向契合的学校,目前收到两个学校的全奖,还有一个学校的结果还没揭晓。我的感受是,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有力的推荐信,在申请过程中最有说服力;至于英语考试,过线就行。由于我的推荐人之一,香港的一位有名教授,与UBC的未来导师相熟,再加上我已经发表的论文列表,造成我的申请没有太费周折。所以我也希望以后想申请出国读博的同学,多花些精力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上,毕竟对方教授愿意接收,是建立在希望你能够出成果的基础上的。

记者问:你认为我们如果想要出国,什么时候出国比较合适?本科(比如人大的3+2项目)还是读研还是读博士?

李佩答:什么时候出国,取决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如果是为了学习英语或获得留学经历,经济条件也允许,本科时候出国是最好的,这样不耽误以后工作。如果是想深造,应该以出国后读硕士或博士为主。读硕士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要自费的,而读博士一般有奖学金。出国读博士是比较辛苦的,但毕业后在事业上的竞争力也要强些。另外要慎重思考一下的是,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花很大代价读一个博士?因为读博士往往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却很高。所以,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是最重要的,出国只是其中的一枚棋子。

记者问:你将来对自己的规划是什么?在国外发展还是回国?是向科研方面发展,还是为大公司服务?或是创立自己的事业?

李佩答:我目前的想法,是希望尽快读完博士,以后还是以到公司做研发为主要考虑。相比起理论研究,我对实际可运行的系统或产品更有兴趣。至于创业,应该是很遥远的安排,但如果时机成熟,谁不愿意创业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