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沧海化桑田,唯有初心依旧 ——专访信息学院教授杜小勇

更新时间:2018-01-11 15:17:31 浏览量:

人物简介:杜小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7年获得日本国立名古屋工业大学工学博士

1999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

2005-2016年期间曾担任信息学院院长

 

 位于人大东北角的信息楼似乎从来不是人声鼎沸之地,尤其在爬上四楼、穿过长长的瘦瘦的走廊之后。这里安静和朴素到让你很难相信:走廊尽头的一间小小的屋子是我国著名的数据管理领域科学家——杜小勇教授的办公室。

推开门,大大小小的书籍资料占据了柜子桌子,连房间一丝一毫的小角落都不放过。正惊讶,厚厚的几摞书之间传出一句温和的“坐吧”。我们的采访就这样开始了。

 

话时代巨变

从1985到2017,从研究生到教授再到院长,杜小勇教授在人大信息学院度过了他一生的黄金时代。他随着人大信息学院一起成长,也见证了人大信息学院在时代浪潮裹挟下的沧桑巨变。

谈到这些年,杜教授很是感慨。“现在的信息学院比起之前变化很大。比如学生人数明显增多了,现在一届会招收150多名本科生了;师资力量也增强了,聘请了很多海内外著名高校毕业的青年学者,使我们的研究方向更加的多元化,比如学院现在也建立了信息安全、多媒体、人工智能等一些前沿的方向;信息学院也由当年的两个专业扩充为五个专业了。将来数学系甚至可能从信息学院独立,成为一个数学学院”。信息学院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不断调整自身,从而得以迸发出强烈的活力。

不仅学院在变,计算机学科本身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学科和理学学科不同,理学以发现自然规律为核心使命,而工学以制造人工物解决现实问题为己任。计算机学科本身是偏重技术和应用的学科,它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比如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存储器的容量是内存小、外存大,许多计算机设计的问题都是从这里展开的。但现代材料学的研究已经可以把内存储空间做的很大,整个假设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这种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原来不能做的许多事现在能做了。比如现在很火的深度学习,基本方法和原理很早以前就有,只是现在的硬件技术成熟了才为它的进一步应用搭建了一个平台。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冯诺依曼体系计算机,随着量子计算机研究的进展,未来可能整个计算机体系都会发生彻彻底底的改变”。

材料学、物理学的发展都在推动着计算机的发展,社会和产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向计算机学科提出新的需求。这样形成的内外两股强大的推动力,为计算机学科打上了强烈的时代烙印,也为计算机的发展平添了一丝不确定性。

 

探中流砥柱

在沧桑巨变的时代里,面对不断迁移的学科热点,杜教授显得清醒且冷静。“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科热点随之迁移是很正常的事。但就本质而言,很多东西都是同根同源的。就像你不能说‘大数据’有前途,‘数据管理’就没有前途了,它们只不过是换个说法罢了。尽管现在数据来源丰富了,数据类型也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关系数据而增添了音频、图像等新兴的数据格式,但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旧瓶装新酒,它的知识结构还是不会变的。所以‘数据库’是我们信息学院的一面旗帜,过去是,将来也会是。”因而,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和新概念时,我们不能轻易乱了阵脚,还是要慎重地审视自己原来的方向。

谈起信息学院的培养模式,杜教授颇具信心。“我们一直要求学生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像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这样的一些基础课程无论学科前沿怎么发展都是要牢固掌握的。像有些学校比较激进,开设了‘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专业,但事实上有些领域太偏重于工程化和职业化,不应该是高校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我认为本科学习还应该是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尤其是像人大这样的学校,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地以培养技能为主”。但同学们也不必担心学到的知识不能与时俱进,“一些学科前沿的东西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有渗透,许多老师也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设置了专门的实验室。这些都很有利于我们的本科生开拓视野。所以我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有信心的,未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动”,正如古语所言“风宜长物放眼量”,唯有看得高远、抓住本质,才可以在变化的时代中走得更远。

 

杜小勇教授访问UCSD

 

念初心依旧

当我们提出谈谈在信院工作生活的经历中有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大事时,杜教授颇有些惊讶。“我在人大信息学院呆了这么多年,每天都会上课做科研做管理,每年都会与老学生分离,也会迎来一张张新的面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啊。几十年如一日地就这么过去了,生活很平淡,你想太过热闹也不是大学了”。的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所高校就应该平淡如斯,成为一代代人的精神净土,成为一个时代稳定而强有力的后盾。“如果非要说什么重大时刻一时倒也想不起来,但仔细想想,这些年的确做了不少大事。这些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循渐进地完成的。把一件大的工程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融入日常生活里,任务也显得不那么大了,各种情绪也会被时间冲淡了”。不因生活的平淡而丧失了前进的激情,而仍对学科热点保持着高度的敏感,这份初心很是难能可贵。

或许历史就是在这种平平淡淡踏踏实实中沉淀下来的吧。“学术这种东西需要有历史的氛围,声誉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有时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正是因为一批批的‘信息人’的开拓进取,才让‘人大数据库’这个名词成为了一个耀眼的名片。提到工科、理科大家可能都想不到人大,但提到数据库就会想起人大,就像前不久教育部推荐我作为国家级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大数据工程’的实施方案编写专家,而且被任命为副组长,这说明我们的学科认可度还是很高的。我想这就是历史带给我们的益处吧”。

是啊,正是有一代代“信息人”在剧变的社会背景下中选择平淡的生活,选择永葆初心,选择坚守“始终奋斗在时代前列”的人大精神,才使人大信息学院薪火相承,生生不息,成为我国在数据科学领域的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