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计算机系成立25周年丨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

更新时间:2024-12-20 16:00:32 浏览量:

2024年12月18日下午,为庆祝计算机系成立25周年,信息学院举办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讨会,主题为“‘数智融合’时代下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黄华、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郭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小鹏、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周安福、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华雯,信息学院计算机系首任系主任、明理书院院长杜小勇,信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红,副院长李翠平张孝等参会。

640.png

640 (1).png

陈红教授代表全院师生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她在讲话中回顾了计算机系建设与发展的光辉历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学院快速壮大,计算机系也与学院发展同频共振,计算机系教师规模已从当初的10余人扩大到40余人。她指出,计算机系在当今以及未来如何接续发展,尤其是在计算机拔尖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是院系努力的重点方向,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与兄弟院校交流学习、相互促进。

640 (2).png

随后,黄华教授作主题为“产学融合:智能时代专业升级改造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历史沿革,并指出,如何在教育领域范畴内推进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等专业的发展,如何集约资源统筹推进学科、教研室及相关课程、制度规范的建设优化,如何在兼顾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值得共同思考与探讨。他希望,在现有实践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融合、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在教育数字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效。

640 (3).png

郭耀教授作主题为“‘101计划’牵引下的计算机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北京大学各类拔尖人才基地项目的基本情况,以及小班制教学、新生成长导师制度、科研轮转制度、暑期国际科研交流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他表示,小班制的研讨与展示是重要的学习与互动模式,其对于师生交互以及学生学术科研、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有显著的意义与成效。他强调,目前国际化培养、学生评价机制等方面仍需做进一步优化与变革,以促进人才的国际视野拓展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建设。

640 (4).png

高小鹏教授作主题为“新时期下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调整的宏观思考”的报告。他指出,基于社会调查的现实数据,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与产业建设需求下,对于人才的交叉能力要求更加凸显。在专业性的技术能力之外,非技术能力即人际交往、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也至关重要,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系统分析规划的能力。他表示,如何将现有的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及时地同现实发展良好接轨、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实现教学培养的整体性、连贯性、协同性、综合性,推进现有体制机制改革刻不容缓。

640 (5).png

会议下半场,周安福校友作主题为“物联网科研与人才培养浅谈”的报告。他通过多个案例的阐述,分享了如何利用产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他认为,在此过程中学生所得到的锻炼对于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他指出,面向实践与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塑造学生全方面、多维度的本领,不仅能够深化其理论知识的涵养,更能够帮助其接触社会、了解产业、加深思考、推动创新、扎实运用,对其职业发展也有着显著助益。

640 (6).png

华雯校友线上参会,并作主题为“数据+智能时代下人才培养浅谈”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香港理工大学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系及相关学系的建设背景及现状,并阐述了专业设置对于社会发展潮流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契合与适应,以及在跨学科人才建设上取得的进展和突破。她指出,在数智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师生进行良性互动以推进科研产出和人才培养是必要的,知识图谱等手段以及VR、多媒体等硬件的应用能够更好赋能学术科研与课程教学,支撑学生更为具象化地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输入,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

640 (7).png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育、班级结构的制度性设置、课程及学分体系设立和优化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

640 (8).png

张孝教授作总结讲话。他再次对与会嘉宾的到来及嘉宾们关于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同时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长学程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深入探索与实践,创新能力培育需要构建产学协同、科教融汇的全方位的训练体系。至此,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讨会圆满结束。

640 (9).png